但如果亲子游戏中缺少了双方的互动,那就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游戏了。
亲子游戏中的互动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有多么多的益处(促进儿童思维、 语言、 运动能力的发展,塑造大脑结构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益处并不是由游戏本身直接作用于孩子的,这些益处建立在孩子的自我探索或者与伙伴游戏的基础之上。
但无论是独自游戏还是伙伴游戏,都比不上亲子游戏带给孩子在知识,经验和技能上的发展丰富。因为在亲子游戏的互动中,通过成人的引导与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承担游戏合作者的角色,因而社会性交往水平要比伙伴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亲子游戏中的大量言语交往,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亲子游戏有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形成等。
“家长带孩子来玩游戏”与“孩子带家长来玩游戏”大不同!
虽然很多家长在意识到亲子游戏的重要性后积极且主动地投入到这项亲子活动中,但由于身份认同或很多其他原因,往往造成家长习惯性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亲子游戏中,这就由我们一开始所说的“家长带着孩子去玩游戏”变成了“家长带着孩子来玩游戏”,家长确实参与到游戏之中并与孩子产生互动,但这种游戏模式往往带着成人的主观意志。
就好像放风筝,小孩子在抓风筝线的时候容易一会儿拉,一会儿拽,力度掌握不好,家长就会习惯性地告诉孩子,风筝不是这么放的,你看,你要抓住绳子,慢慢的拉上拉下,让风筝飘起来~但我们所倡导的则是由“孩子带着家长来玩游戏”。
实际上,“孩子带家长来玩游戏”强调——在以孩子为主导的游戏中做平等的玩伴而不是权威的父母。
从“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孩子带着家长来玩”,这种变化过渡是父母从家长身份走向与孩子同等地位的过程,是将孩子始终放在亲子游戏中作为主导地位的游戏方式。
向家长灌输教育中需要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关系这一点并不完全现实,因为但凡是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于是从上往下的经验输送也就带着那么点无可避免的家长姿态,也就是孩子眼中的被教育。
但就亲子游戏而言,
我们需要在心里思考几个问题:
游戏的性质是什么?
游戏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游戏的性质与目的不是一致的,那么游戏可以被其他活动所取代吗?
我的回答是:游戏的性质是与快乐(happiness)相关的。游戏的首要目的是享受乐趣,当然也可以有延伸的目的。游戏本身是无法被取代的。
只有当大人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时,游戏才能以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下去,才能够了解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无拘束的,没有责备的,自主的。在这种平等关系中,孩子不会觉得家长是为了教育而游戏,也更有利于孩子与父母在情感,在表达上的亲近。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概念,这个时期(0~6岁)也正是孩子获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克服不信任感,羞愧和疑虑的主要时期。亲子游戏能够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孩子愿意跟父母一起游戏,而孩子能够主动找父母一起游戏则需要以孩子享受亲子游戏作为前提。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亲子游戏对孩子而言不再是游戏,那么亲子游戏对孩子而言也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这样的结果就是——比起父母,孩子更愿意与同伴玩,与玩,对家长而言,亲子游戏就再也起不到家长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了。
让孩子和父母在游戏中各有所获,我们需要:
1
让孩子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无拘无束的玩
孩子对游戏有自己的玩法,他们的游戏并不讲究技巧,规范,方式,也不会在意玩的地方要有多干净舒适,地面是否平坦,规则应当如何制定,他们对于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理解,感受以及领悟。但往往家长不经意的话语或动作就将孩子限定在了一条条的框架内,孩子也就无法玩得无拘无束了。
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在一些运动活动中弄得脏兮兮而对孩子表示不悦,或在游戏过程中时刻提醒孩子要注意卫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变相的警告,会因为种种的顾虑而没法好好享受游戏的乐趣。
家长不妨在体育游戏后与孩子共同家务(洗衣服),一方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事实上,在很多竞技游戏中,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请愉快地和孩子一起玩泥巴吧!
2
在游戏中,拒绝直接对孩子做出价值判断
很多孩子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其实满足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之外,这类活动页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认知有所了解。例如:家长与孩子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孩子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孩子巩固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
角色扮演中家长不要将自己对某种角色的固有认识直接表现出来,多听孩子所说的,多观察孩子所表现的,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会认知。
在角色游戏中,就算孩子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中,孩子所扮演的老师要对孩子进行打手掌这类的惩罚时,家长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教训孩子,而应该多观察孩子这种行为的习得的来源是什么,是通过节目,还是孩子在学校真实的经历等,后续再调整。
3
引导为主,不要灌输直观知识经验
亲子游戏中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并多采取提问的方式刺激孩子思考,适当的时候做出必要的提示与引导,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例如:拼图游戏中可以与孩子就某块拼图的颜色,从边缘轮廓形状着手等方式启发孩子的拼图策略,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拼图应该拼在哪里。采用提示,启发,问问题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发育。
与孩子在进行智力游戏时建议以孩子式的语言进行对话,不要将自己的方法思维直接灌输给孩子,就比如,如果孩子在拼图游戏中坚持要一块一块的尝试拼图,家长也不要直接将自己的方法灌输给孩子,耐心的与孩子一起玩耍,在不断试错的拼图过程中慢慢引导,引导一次不行就多引导几次。
我们可以和孩子玩的游戏很多,无所谓好坏。但需要明确的是,虽然亲子游戏强调孩子和父母的共同参与与互动,但亲子游戏的主角仍然是孩子。所以在开展亲子活动的时候,要以孩子为主体,不要让孩子处于被动的边缘地位,也就是所,要以孩子的意志来开展亲子游戏。
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引导游戏的类型,游戏的过程,但不要控制游戏,也不要限制孩子。
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地方,让孩子带着家长来玩游戏,实现游戏本身与延伸的意义。